保密技术
?
首页
>> 宣传教育 >> 保密技术
?
?
“黑飞”的无人机:一种新型窃密威胁

发布日期:2016-08-0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中国保密在线 字号:[ ]


 近年来,以多轴飞行器为主要形式的小(微)型无人机(以下简称无人机)发展迅速,在航空拍摄、规划测量、物业管理、物流快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一高技术产品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空中观察、凌空飞抵、实时图传等能力,也给保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优势尽显

 近年来,无人机行业发展迅速。据某专业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全球无人机的销量分别为15万架、37.8万架和57万架。目前,亚马逊、谷歌、脸谱等国外高科技公司,以及大疆、亿航、极飞、零度等众多国内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无人机产品。未来几年内,无人机市场将继续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增长。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无人机融合了传统飞行器和移动互联网的诸多特点,优势十分明显。

 操作简便。无人机采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装备有惯性感应、GPS导航、高性能CPU/GPU、Wi-Fi数据链、超声波高度计、大容量电池、高功率电机等部件,具备智能自主飞行能力。地面控制站以智能手机为核心,实现了飞行控制、航线规划、实时图传、任务管理等功能,即使是新手,经过简单的学习训练,也能操作自如。目前,主流无人机的“智能飞行”模式,可以预设飞行航线、按坐标规划飞行任务,实现自动升空、异地返航、目标绕飞、跟踪拍摄等功能。

 载重量大。无人机采用四旋翼、六旋翼、八旋翼甚至更多旋翼的布局,与传统固定翼无人机相比,垂直起降、飞行稳定,能搭载0.5公斤至10公斤的设备,续航时间超过25分钟,活动半径可达2公里,飞行高度可达500米,配合智能飞控系统,具有较强的点对点运载能力。

 隐蔽性强。无人机机身尺寸小,在空中飞行时,只需在10余米开外噪音就可以忽略不计,在百米开外目视发现十分困难,降落后通过迷彩等伪装措施,也能与背景很好地融为一体。目前的无人机多采用非金属机身,雷达反射面积很小,再加上飞行高度低,特别是城市高楼林立,地面杂波影响较大,雷达难以有效探测。无人机连同地面控制站,可以放入家用轿车运输,飞行时也只需要一到两人操作,不易引人注意。飞行控制采用Wi-Fi数据链,所发射的无线电波均在合法民用频段内,即使对电磁频谱进行扫描也很难发现异常。

 成本低廉。随着无人机的价格不断走低,其关键部件如CPU芯片、电池、电机、惯性传感器、无线传输器、GPS模块等,在互联网上可以方便地采购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德国MK、美国APM等飞行控制软件公司对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软件免费开源,解决了无人机的“大脑”问题。成本的降低使得无人机更加易于获得,不法分子甚至可以采用自行组装、即用即弃等方法逃避保密部门的追查。

隐患堪忧

 随着无人机市场的快速增长,无人机黑飞带来的窃密风险愈加凸显。所谓“黑飞”,是指未经登记的飞行。在我国,任何未取得民航总局许可的飞行都是不允许的。

 空中的“偷窥者”。无人机的飞行高度,超越了绝大多数障碍物,可以轻松地对高墙大院内的要害部门部位进行拍照摄像。无人机拥有相对完备的摄像稳定技术、飞行记录系统、影像实时回传系统,兼具定点巡航拍摄、跟随拍摄、环绕拍摄等功能,所搭载的数码照相设备普遍具有2000万像素照相能力、4K分辨率摄像能力,部分高端产品还具有光学变焦、望远观察能力,无须改装即可用于窃密活动。2014年12月22日,国外媒体公布的一组照片显示,乌克兰政府军在东部地区作战时,大量使用了一款多旋翼无人机进行战场侦察。经过对比发现,该机属于中国大疆公司生产的“精灵”无人机系列。国内也多次发生无人机入侵保密单位航拍事件。2015年2月下旬,广西柳州军分区通过走访驻地其他兄弟单位了解到,某单位截获发现的航拍无人机拍摄的照片,部分核心要害目标赫然在列。

 隐秘的“搬运工”。无人机根据窃密任务的不同,可灵活搭载不同的窃密装置。若携带高清相机,可以从目标管控区域外实施侦照,甚至飞越目标近距离观察,且照片、视频可以实时回传至地面控制站;若携带定位设备,可以直接飞抵目标实施精准定位;若携带特种窃密设备飞抵目标楼顶、窗台、树丛等无人处降落,还可隐蔽地实现设备投送。2015年8月,技术人员在世界黑客大会上向媒体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攻击战术,即通过在大楼顶部或高墙外部盘旋飞行的无人机搭载网络攻击设备,靠近目标内部不安全的无线网络进行漏洞扫描,创建Wi-Fi蜜罐引诱上钩,并回传涉密敏感数据,甚至瘫痪目标网络。

 危险的“中转站”。根据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针对物理隔离的涉密计算机网络,开发了一系列嵌入式数据窃听器,嵌入VGA视频电缆、USB数据线、打印机接口甚至键盘、鼠标内部。由于这些嵌入式窃听器体积很小,多数以无源方式工作,只能向外界辐射微弱的无线电波,需要在窃密目标附近部署高灵敏度的无线电接收或转发器,而无人机恰恰成为运载这类接收、转发器的理想工具。利用GPS导航技术,即使在漆黑的夜间,无人机也能越过目标地的围墙、栅栏,在丝毫不惊动警卫人员和报警设备的情况下,将窃密装置准确地投送到指定地点。

 隐私的“窃取者”。利用无人机搭载伪基站设备飞行,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内的手机隐私信息。日前,英国Sense Post研究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开发出一种手机隐私窃取无人机,它在飞行中不断向手机发送伪装网络信号,当手机自动连接到无人机时,无人机就能窃取用户保存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隐私信息,并利用智能移动设备的唯一MAC地址,来识别所获取的信息来自哪部移动设备。实验显示,该无人机在不到1个小时的飞行中,获得了数百部移动设备的网络名称和GPS坐标,以及亚马逊、雅虎等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

如何防范

 对于无人机这一新型窃密威胁,我们应当未雨绸缪,积极研究防范对策措施,确保国家秘密不受威胁。

 加强无人机管理。依据当前保密工作实际需求,有关部门应出台无人机管理法规制度,实行无人机生产报备、购买实名、飞行执照等相关制度,全程加强监管,做到有序使用、违规可查。在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周边设立无人机禁飞区,只要将无人机及其控制设备带入禁飞区,不论无人机是否飞行,均可以违规论处。

 加强内部涉密部位检查巡查。面对来自天空的窃密威胁,必须重新调整警卫警戒和检查巡查制度。在重要涉密部位或开展重要涉密活动时,设立对空观察哨,及时发现无人机异常接近行为。定期检查楼顶、晒台、雨搭等部位,及时发现降落的无人机或其他可疑装置。有条件的单位也可采购无人机,从空中对本单位所有建筑物的顶面以及人员难以进入的区域进行巡查检查。

 重要涉密场所采取防窃密措施。重要涉密场所的窗户要安装毛玻璃,室内安装窗帘进行遮挡,将涉密电脑显示器背对窗户方向,防止窃视窃照。安装电磁辐射干扰器、Wi-Fi信号干扰器、3G/4G手机干扰器,切断通往外界的无线窃密信道。定期开展反窃听技术检测,掌握涉密场所Wi-Fi信号底数,及时发现和清除暗藏的窃密装置。

 创新反制技术手段。其一是干扰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和图像传输。目前,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和图像传输主要通过大功率Wi-Fi设备和3G/4G网络进行,通过在重要涉密部位周边部署Wi-Fi或3G/4G信号干扰器,使无人机接收不到真正的控制信号,误以为已经飞出了地面控制范围,从而启动自动返航程序或紧急降落程序。其二是实施GPS欺骗。GPS定位计算遵循“强信号优先”原则,通过在禁飞区周边部署GPS信号干扰器,制造一个远比GPS卫星信号强的干扰信号,致使无人机GPS模块坐标计算出错,迫使无人机飞往错误的地点或降落。

 相关链接:首部法律即将面世  无人机将不再“无人管”

 日前,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执行秘书长柯玉宝在2015通航发展峰会上透露,我国首部无人机交通法规预计最快在今年12月出台,无人机生产标准也在制定中。

 据《中国无人机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无人机驾驶员只有1249名,还有数万无人机处于“黑飞”状态。通俗来讲,民用无人机的机长与汽车驾驶员一样,需要“驾照”,没有驾照将没有资格操控无人机。这对于目前国内民用无人机在飞行安全上有了极大的保障,避免不熟悉操控的人出现错误而导致事故的发生。那么,无人机怎样才不算“黑飞”?首先,操作人员要有航空器驾驶执照;其次,航空器要有适航证书,即相当于汽车的行驶本,包括了国际登记证、试航证以及电台执照;最后,要申报飞行计划。

 当前,中国无人机正处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根据谷歌数据,今年的“黑色星期五”购物节中,无人机是卖得最火的玩具,便宜的在5000元以下,消费者可以轻松买到。因此可以说,无人机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周末可以用无人机航拍,或者在景区像放风筝一样玩无人机。”柯玉宝介绍说,除了航拍,无人机也将应用到物流、农业等传统热门领域。

 中国无人机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保守估计,中国无人机当前产值在36亿至40亿元人民币之间。但目前,市场监管依然缺失,无人机进入复杂空域之后,其驾驶远比遥控航空模型复杂得多。一旦操作不慎,极易发生碰擦坠落。尤其在人流车流密集的区域,一旦失控坠落,高速旋转的螺旋桨还可能伤及行人。此前,就曾发生过多次无人机误伤事故。因此,面对无人机市场的乱象,当务之急是构建无人机领域的“交通法规”。

 在美国,无人机的运用已经相当普遍。美国政府部门宣布,将要求包括业余爱好者在内的绝大部分用户登记他们的无人机,从而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政府能追踪到操作者。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